基层党建
本溪县“第一书记”驻村助力乡村振兴
访党员干部、村民代表、致富能手、困难群众,问村情民意、集体经济、发展思路……近一时期,“第一书记”们马不停蹄地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研、研究谋划,他们围绕精准扶贫、壮大村集体经济、基层党建、乡村治理等工作担重任、挑大梁,当先锋、作表率,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。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,今年五月上旬,我县积极响应省、市委号召,在全县开展大规模选派干部工作,按照省、市委“选硬人、选骨干”的总体要求,把机关中懂党建、懂经济、懂法治、通农业、善管理的优秀干部选出来,下派到乡镇和村,从而把更多的发展资源带到乡村,促进乡村振兴发展。在省、市选派基础上,县委向全县各乡镇、街道选派了党(工)委第一副书记,对33个行政村第一书记进行了充实调整,实现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选派全覆盖。
选派干部初到乡村,如何解决“水土不服”是排在第一位的问题。为此,我县组织开展了“看县情、明思路”主题活动,通过实地查看华岳精工、玉晶玻璃、武兴农场、城沟村中草药基地等重点企业、重点项目和谢家崴子村等省级基层党建示范点,使选派干部加强对县情和各领域党建基本情况的了解,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。
为提高选派干部服务基层、服务群众的能力和素质,我县还举办“三抓三促”专题培训班及到先进地区、示范基地参观学习。先后组织部分村党组织书记、第一书记赴陕西省袁家村等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,小市、高官、碱厂、草河口、草河城等乡镇选派干部立足村情和产业发展实际,前往吉林蛟河、河北安国、丹东赛马、营口盖县、桓仁沙尖子等地考察木耳种植、中药材市场、柞蚕丝棉加工、肉牛养殖、软枣子和食用菌种植等项目,结合前期村情调研,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。各乡镇、街道党(工)委和派出单位也结合实际,有针对性地对选派干部开展基层党建、乡村振兴、脱贫攻坚、农业特色产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培训,使他们掌握相关政策,明确工作要求,更好发挥作用。
在县委、县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两个月的时间里,选派干部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。
“脚上沾有多少泥土,心中就沉淀多少对农户的情感。”杨松涛是新华社辽宁分社下派到南甸镇马城子村的“第一书记”,驻村第二天,杨松涛就在村“两委”的陪同下第一时间挨家挨户“走亲戚”。在得知村民武铎近千斤纯粮酒没有销路,他就立刻和远在省城的同事、朋友取得联系,积极推荐销售,只用几天的时间,就将近千斤库存白酒全部售出。得知今年玉米市场价格一直不理想,全村多户村民累计40万斤玉米卖不出去,杨松涛就利用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等媒介,对外发布销售信息,该信息很快就被一家上市公司获悉,并表示同意全部收购。
高官镇磙子沟位于我县北部,村如其名,是一个坐落在群山间的“沟桶子”。近些年,村里人依托当地优越的自然生态发展起了中药材、软枣子等经济作物。但由于交通相对闭塞,外地人根本都不知道“花花线”和“三门线”两条公路岔道里面还有个村,到了秋天收购农作物的车经常把磙子沟村给落下了,村民们心里很是着急。为此,第一书记邱诚禹和村“两委”积极与共建单位协调,为村里出资定制了3个标准的交通指示路牌,分别设立在村旁的两条交通要道上。邱诚禹说:“路通了,就打通了小村发展的动脉。今后,我们将在软枣子种植和中药材种植两大产业上下足功夫,拉长产业链条,壮大村集体经济,带领全村百姓真正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”
像杨松涛、邱诚禹这样的“第一书记”不是个例,短短两个月的时间,这些派驻的“第一书记”正以不同方式全力帮扶所在村加快发展,他们中有的成了农产品“推销员”;有的针对农村土地确权等焦点、难点问题,成了纠纷“调解员”;有的帮助村里理思路、订规划,当起了“设计员”……
今后三年,他们将把美好时光奉献在村里,把情感融入到“第二故乡”,积极帮助村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,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,为村里留下一支“永不走的工作队”。